宁县坐落于甘肃东南部。介于东经107°41′至108°34′,北纬35°15′至35°52′之间,东以子午岭,南以泾河与陕西相接,西北、东南分别与合水县、西峰区及正宁县相邻,马莲河自北向南穿县而过,为本县最主要河流。宁县东部为子午岭山区,中西部为黄土塬区,主要分布有早胜塬、南董志塬,春荣塬等。距黄陵160公里,西安200公里,兰州510公里。扼甘、陕、宁三省之要冲,是三省结合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窗口,具备显着的区位优势。
地理环境/宁县
地方境域
宁县坐落于庆阳南部,是甘肃东南边境县份之一。地点东经107°41′~108°34′,北纬35°15′~35°52′,东与正宁和陕西黄陵县毗邻,南与陕西咸阳为界,西与平凉泾川县接壤,北与西峰区和合水县相连,总面积2633平方公里(2014年)。
地形
宁县县城地处关山——六盘山褶皱带移动的鄂尔多斯地台东南部。宁县域境内基当地貌为:东部梁峁沟壑交错,中西部多川台河谷与高原沟壑相间,地形为东北高,西南低,东西长、南北窄,海拔在860m~1760m之间,相对高差900m。
气候
宁县地处国内内部,属暖温带国内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8.7℃,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6.5℃,历年极端最低气温-25.4℃,历年最热月(7月)平均温度为22℃,最冷月(元月)平均气温为-5.8℃。多年平均降水量565.9mm,春天半干旱,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降水年际变化差别明显,变率大。冬天干旱,雨雪稀有,夏秋多雨,降水集中。年蒸发量平均为1442.6mm,历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7%。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69.1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平均为127.3千卡/平方厘米。主导风向为南东风,次为北西风。冻土深度一般在80cm以下,最大冻土深度为86cm,历年最大积雪深度为21cm,历年最大无霜期为219天,最短无霜期为126天,多年平均无霜期为168.2天。
水文
流经宁县的有泾河、马莲河、九龙河、城北河等7条河流,年入境流量6.66亿km。其中马莲河年平均流量为14.9m/s,城北河年平均流量为1.44 m/s,九龙河年平均流量为0.71 m/s。地下浅层水主要为第四系河谷砂砾石潜水和白垩系环河组风化裂隙潜水。
旅游风光/宁县
湘乐宋塔
湘乐宋塔坐落于湘乐镇湘乐河北岸的台地上,建造于北宋时期。塔基为等六边形,塔高22米,造型古朴,风格雄浑。1981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普照寺贞元铜钟
普照寺贞元铜钟原为县城普照寺法器。据史书记载唐德宗贞元7年就已存在(791年)。南宋时,金侵占宁州,贞元年间重铸铜钟,悬挂于钟楼内,以震幽冥。钟高2.2米、厚0.1米、口径1.5米,重达7700斤。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塔儿庄五代塔
塔儿庄五代塔坐落于盘克乡罗山府林场,修建于五代时期。塔基平面呈正方形,高中三年级层、11米。该塔塔体表层砖经过精心打磨,做工精细,堪称一绝。塔内呈四方形塔室,有壁画为修补时所绘。造型优美,庄严富丽,建筑工艺极为精湛。1981年经甘肃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狄梁公碑
狄梁公碑是唐武则天时宰相狄仁杰庙碑。狄仁杰在武则天垂拱年间作过一年多宁州刺史,兴利除弊,政绩卓着。州人感其德政,为其立生祠,碑日:“德政碑”。宋范仲淹知环庆,祭宁州狄梁公庙,感其政绩卓着,作记以表其事:“天地闭,孰将起焉?日月蚀,孰将廓焉?大厦仆,孰将起焉?利器坠,孰将举焉?”评价甚高。明边国柱将范本重刻于石,碑首篆书“唐狄梁公之碑”。碑原在庙咀坪,1983年将碑搬迁于县博物馆。狄仁杰在宁州影响非常大,大家以其深化出了《狄仁杰骑青牛斩九龙》的神话故事。狄事范本,珠联璧合,在宁县历史上交相生辉。
扶苏墓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使京城咸阳与北疆维持联,沿南北走向的子午岭修筑直道,即今秦直道遗址。当时担任这项大工程的总指挥为蒙恬,太子扶苏为监军。秦始皇巡守时死于途中,赵高矫诏立二世胡亥为秦王、连下数道伪诏赐死太子付苏。蒙恬怀疑有诈,建议回京弄清是非。二人自妥德回京,途至宁县,又接几道伪诏。扶苏为避不孝之嫌,就自杀于宁县、葬于今宁县新宁镇梁高村,该冢非常大,民间又称太子冢。
文章记者:我爱去旅游网记者